一、五种教育的融合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五育一体化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互融合,追求劳育德、劳增智、劳美、劳健体。五育一体化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劳动健康是指通过劳动提高学生的体质,磨练学生的意志,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五育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的优势,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三维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从课堂教育到活动教育、从书籍教育到生活教育、从知识教育到实践教育的转变。学院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依托现有的校本资源,将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实践、创新。认知课程以眼脑结合为主,主要是观察和学习书籍知识;实践课程以手脑结合为途径,强调实践经验;创新课程需要多种感官参与,以实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创新为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内容以常识知识为基础,按照逐步、螺旋上升、横向扩展的原则进行安排。学校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本能力,分层培养劳动知识、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1、分年级专题学习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学习,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举例来说,学校在一年级开设了认知类课程自己做,让学生学会整理书包、系鞋带、穿衣等自我服务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我照顾能力。四年级开设认知课程针尖上的中国风刺绣,让学生知道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学习同一主题的实践课程铺平道路。农耕认知课程是为六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以24节气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访问、调查、记录等形式了解农耕文化,培养劳动意识和技能。
2、跨学科综合学习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和技术课程,还包括劳动技术、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道德教育,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跨学科综合学习以项目为指导,以劳动为手段,综合指导学生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3、混龄探究学习
混龄探究学习是指以社区为载体,突破年龄和班级的界限,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协商确定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共同开展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和交流来提高学习能力,体验独立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体验、合作和探索。例如,实践类课程创客工坊的学习对象是4~6年级的学生。本课程要求学生制作孔明锁、木锤等木制物品,学习使用虎钳、钢丝锯等常用工具。学生通过合理分工、互助、合作互补,共同完成探索任务,促进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
4、公益服务学习
公益劳动是提高学生社会服务技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劳动的意义。举例来说,认知类课程垃圾分类我可以做到基于学生所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组织学生进入垃圾处理厂,进一步了解垃圾回收、变废为宝的新技术和社会效益。学生参加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公益劳动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体验劳动的社会价值。
四、多维度评估,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1、突出主体,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此外,劳动教育课程还鼓励学生的同伴、家长、老师和社会人士从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估,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自觉的劳动意识。
2、关注过程,深化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不是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关注劳动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老师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深化劳动体验。比如创新课程农具设计师,要求学生在种植体验中发现现有农具问题,进行改造,提高劳动效率。教师设计了评价表,评价指标包括熟练使用农具、发现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尝试改进等,还包括观察、合作、交流、记录、动手等能力。在评价表的指导下,学生自觉掌握锄头、剪刀、镰刀等农具的使用技巧,发现成年人使用的锄头柄太长,无法使劲、家用剪刀剪带枝的桑叶难等不足,通过小组合作探索解决方案。学生经历了农具改进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在管理中学习效率,在改进中学习交流,在创新中学习思考。因此,及时评估和加强学生的劳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