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一种学习方式。与一般的课堂学习相比,研学旅行的学习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一、研学旅行中学习的目的性
研学旅行的学习有明显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研学旅行是学习和行相结合的学习,行是手段,学习是目的。其次,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研学旅行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教育厅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游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研学旅行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经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努力学习、自立、互相帮助、努力工作、努力工作等品质和精神。教育部等部门2016年发表的意见,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研学旅行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努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学旅行中学的趣味性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一直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研学旅行的学习比一般的课堂学习更有趣。首先,研学旅行的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也就是说,突破了课堂教学学习时间的限制,相对灵活;突破了课堂教学场地的限制,世界更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研学旅行的学习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研学旅行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学生与社会的多层次、多维接触和联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最后,在教学手段上,研学旅行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个人体验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游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了解祖国的历史,感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与具有浓厚说教意义的课堂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更有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学旅行中学习的实践性
古代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也就是说,教育须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这正是课堂教学的软肋。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朝着实践的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研学旅行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提出的。研学旅行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研学旅行的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实践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升华知识,运用知识。
事实上,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体验、资料收集、专家评价、集体活动、伙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部的要求和各地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来看,研学旅行的内容安排从乡土乡情到县情市情,再到省情国情的由近到远顺序,比较合适,具有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