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茶楼》收集国内设计师具有典型中式风格特征的茶楼设计案例几十例。每个案包括总设计说明、图片点评文字和实景照片。案例实景照片中既有各个空间的整体印象,也有中式元素的细节特写。 茶楼在唐代是茶馆,宋代繁荣起来,唐代是过路客商休息的地方,宋代就成了娱乐的地方,明代品茶方式有了变化:从点茶到出泡,茶馆也繁荣起来,清末后茶馆业有所衰落,建国后一段时间,除了老年茶馆,旅游点茶馆外,都有衰落·90年代后复苏,90年代后期发展很快,现代茶馆与历史上·传统上一脉相承,但经营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过去可以几代传承一个茶馆,现在就要有变化和创新,不然就不能生存。拿杭州来说,茶馆经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现在茶馆业的潜力很大,旅游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间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得茶馆经营有了很大创新,特别是在文化服务方面。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中国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
藏式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 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德格古建筑的主体。寺院建筑保持了古碉式建筑中结构合理、造型美、风格突出的特点》还糅合了其它类型的建筑形式,加之社会的人力、财力都耗费在寺院建筑上,所以寺院建筑集中地体现了藏族建筑艺术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牌楼门是门脸的进一步发展,其造型上的特点是在门上带有屋顶,实际上是一种牌楼形式的门脸,所以又称为“门楼”。这种门楼,多半用于祠堂、寺庙或是豪宅等重要建筑上。 牌楼,是很常见的古代建筑,常被设立在一组建筑入口的前端,或者是街头巷首。比如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琉璃牌楼,色彩华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再如东单、西单、西四等地名,本来是叫东单牌楼、西单牌楼、西四牌楼,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不论位于何处的牌楼,从其形态可以看出,它具有建筑大门的性质,所以它的起源也和门不可分割。古代建筑一般以组群的形式出现,由大大小小的单栋建筑组合成具有围合感的院落,周边设以围墙,若想进入其中,只有通过院落的大门,由此, “门”这个元素对于古代建筑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早期的院门称作“衡门”,形式还比较简单,就是两根竖立的木柱,再在上面加一条横木。这种朴素的房屋在古代被称为“衡门茅屋”。陶渊明有诗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后来为了遮挡雨雪,这种简单的衡门就被加上木板屋顶,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能看到这种门出现在汴梁城的商户家中。 在宋代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还出现了一种名叫“乌头门”的大门形式,其具体构造方式为:两根直立的冲天柱,柱头上以水生植物乌头装饰,一条横木插入柱内,横木以下安格扇门。其形制与今天的牌楼已非常相似。 在古代,城市基本的居住单位为里坊,早期的里坊设有坊门人们进出,这些坊门称为“闾”。有时,闾门之上会写出里坊的名称,还可将功臣的事迹和姓名雕刻其上,予以表彰,是为表闾制度。由此,闾门慢慢发展演变成牌楼,所以,牌楼也具有记载地名、表彰功德的功能。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1]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 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